烂人一个--艾未未
烂人一个--艾未未
艾未未渐渐成为连接中美的重要“留学生”,谁到纽约都必定得找艾未未。
一次艾未未给国内来的一帮学者当导游时,带着他们去逛纽约红灯区,弄得学者们“乱低头乱红脸”。艾未未还经常篡改翻译的内容,一边谈的是严肃话题,只要另一边是女人,艾未未
就会把话翻译成调情。
陈凯歌也在艾未未的公寓进出过。他是艾未未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,已经拍出电影《黄土地》和《孩子王》,那时他正在纽约大学当访问学者。画面上陈凯歌留着络腮胡,温和地
看着镜头微笑。
1986年的谭盾看着仍然像个刚出道的小年轻,衬衫最上面几粒扣子没扣,一脸紧张地跟后来成为指挥家的胡咏言一起排练小提琴,接下来他们要去纽约街头卖艺挣钱。那时被称为“四大
才子”之一的谭盾已经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毕业,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念音乐艺术博士。
谭盾当时住在纽约的中国城,经常跟后来的美籍华人指挥家胡咏言混在一起。胡咏言在艾未未那里赖住。三人没事干就老在一起呆着。谭盾被其他两人嘲笑为“小资”。
“那时候一起聊的内容都跟女人有关。”有一次艾未未带着这两人去42街看一场色情表演。那地方中间有点像亭子,一两个裸体女人在里面摆着姿势。周围是一圈小屋,进屋投点钱,小
窗户就打开,可以从里面往外看那些女人。再给些钱,还可以摸。
三人的生活“像叫花子一样”。谭盾跟胡咏言在街头拉小提琴。他们琴盒里的钱,有一半是艾未未扔进去的。“我一扔,别人看到就不好意思不扔。”艾未未是他们的托儿。“他们也不
还给我。完了后大家再一起喝喝啤酒,吃个晚饭。”
镜头里还有顾长卫、冯小刚、姜文、刘小东、何多苓……他们有的只穿内衣,有的睡眼惺忪,有的神情呆滞,完全不是你熟悉的名人。“这里涉及的人,大多并不知道有这些照片存在。
”艾未未在展览自序中说。他也没清醒意识到自己是在拍照,“就像个惯偷,顺手抄了几件东西而已。”
顾铮觉得,艾未未能够很自然地拍下那些朋友,就是因为他们跟艾未未是同类。艾未未本身也是这同类的一部分。“自己的日常和自己的同类,看到了,拍下来了。”
艾未未并不愿意讲纽约的这些“烂事儿”:“咱们老说这些烂事儿有意思吗?这都是那么远的那些事儿,咱们现在的事儿一点不提?”上个月,他接受了近50家国外主流媒体的采访,内容几乎都关乎他的公民调查。
这让他自觉那些纽约旧事“和现实脱离得太远了”,更像是“幻觉”,“显得故弄玄虚似的”。
被威胁是很上瘾的事情
在艾未未拍摄的所有纽约照片里,只有关于游行、暴乱的部分,是他有意识要去拍的。
受父亲艾青牵连,艾未未很小的时候“已经是一个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人”。9岁的艾未未在“文革”期间跟着父亲一起,被流放新疆接受“再教育”,艾青每天打扫40个厕所,打扫了5
年。这反而让艾未未从小看待世界就有一种特殊的视角。“所有主流之外的都是我的,尽管不多。”
到纽约一年后,艾未未成为纽约街头“非法居住者”。
“没人理你,你也不必去理别人,这时你就会想,那还需要去做什么?因为你正处在青春期,那种想做点什么的年纪。”艾未未曾这样对媒体说。
艾未未很能“折腾”,他几乎参加了纽约所有的民众抗议性游行:抗议海湾战争,抗议警察暴力,支持同性恋,支持当地无家可归的人,支持流浪者的权利……他跟示威者一起,当街把
所有的垃圾堆起来,把美国的国旗烧掉,跟警察对抗。
他参加游行,抗议美国政府,很快又发现这种游行毫无意义。“所谓的正义,实际上对于权力来说,他们几乎是不屑一顾的。”抗议海湾战争那次,参加游行的不过1000人,周边围着的
警察却有2000,“连路边看我们游行的人都已经看不到我们了”。
抗议纽约政府将下东区“优化”成高档社区那次,游行一直持续到晚上,然后就打起来了。有的示威者被警察打得头破血流。这样的场景被艾未未拍下,连同其他人的照片,一起作为警
察施暴的证据,寄给美国媒体和美国民权协会。之后参与施暴的警察被撤职,局长也被处理。只是最终居住的区域还是被“优化” 了。
也不是次次都能抓住警察施暴的证据。警察也一般只会选择没什么人拍照时下手。有一次维权游行,艾未未他们从东村走到格林威治村,那个地方他们并不熟悉。艾未未就被警察逼到死
角,相机被砸,人也被一下摔得很远。
其他时候,他还被警察拿着摄影机威胁过。镜头逼上来,几乎要抵着他的脸。便衣也会走过来,看着艾未未,笑一笑,推一下,或撞一下。
“被威胁是很上瘾的事情。当权力都会钟情于你,你感觉到你被重视。”艾未未半开玩笑。他甚至觉得这对他而言是个很有益的“训练”,“让我在那个时期理解了权力结构、政府和普
通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。尽管它是标榜着自由、民主的社会,实际上权力处处是一样的,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。”
1994年,父亲艾青生病。艾未未回到中国,他已经在纽约呆腻了。今天的艾未未,自觉每日的生活如纽约时一样单调、无聊和茫然。“每天天亮了,天黑了。很无奈的一种等待。”
其实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,有时甚至从早上8点忙到夜里1点。上午要接待媒体,下午要做展览设计,晚上要写博客以及处理志愿者们传回来的信息。但他还是觉得“非常的无力,无助
”。
接受南方周末采访前,他刚听说有个女人上访时被打伤,送到医院,医院说她没钱,要断掉治疗。“你第一个反应是,我是不是应该帮这个人?然后又一想,这样帮的话,要有多少人要
帮?”他轻声说,“实际上每天都是非常无力的。”
0 条评论:
发表评论
订阅 博文评论 [Atom]
<< 主页